11月5日,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,清华大学博士后,作家、历史学家张宏杰以“从庸人到圣人”为题,在我校汉寿讲坛开讲。
张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他心中曾国藩,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位清朝名臣。
曾国藩,三十岁以前是庸人。曾国藩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,也是榜榜落第,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,然而,二十三岁那年,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。这一年他中了秀才,第二年又中了举人。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,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
曾国藩,三十岁立志做圣人。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、光宗耀祖,入京为官,不仅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,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。在工作和交往中他深刻认识到自己性情浮躁、傲慢自恃、虚伪不实的缺点,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,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。他的办法是“日课”。坚持早晨用工楷书写并在朋友圈公开,借助外力“师友夹持”监督修身,通过这样的猛火煮方式,曾国藩练就了过人的“研几”功夫,并受用终身。
张先生进一步谈到曾国藩在中年的变化,从回家守孝到创建湘军,首战告捷,超越八旗兵和绿营,但并不被朝廷重用。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,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,他越来越“有恒”。“家败离不得个奢字,人败离不得个逸字,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”。曾国藩时常将这句话警醒自己并训诫后代,一来成就了自己,被世人称为“千古第一完人”;二来使得家族长盛不衰。
张先生再现了“曾国藩”,启发我们不能懈怠,要不断追求进步。
王校长总结道: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,不管年龄多大,精神之树应该始终在发育的状态,如若精神馁落,要改变自己的精神,需要从内心打开改善之门,也需要高人给我们打开一个天窗,外在的天窗和内心之门都打开,我们能吸纳更多的养料,滋养我们精神之树成长,这就是人生的改变。他倡议处在教育变革期的老师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变心智,改变我们的育人观念,改变我们的课堂。
张宏杰先生简介: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,清华大学博士后,作家、历史学家,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。出版了《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》《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》《饥饿的盛世:乾隆时代的得与失》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等专著近20部,并有多部作品在港台及海外出版。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“骏马奖”“辽宁文学奖”等,2006年“华语文学传媒大奖”之“年度散文家奖”提名。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栏目主讲人。2013年在百家讲坛讲述《成败论乾隆》,收视率创年度最高。2010年在央视《子午书简》讲述《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》。2016年《张宏杰:曾国藩24锦囊》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。2018年4月,张宏杰应邀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,并发表以“贵族精神”为主题的演讲。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地做过多场学术讲座(文:赵明志 图:何婕妤)。